鄧艷波,云南省普洱茶協會副會長,研究普洱茶制作、儲存和品鑒近30年,形成“英華門”獨家制茶體系,出版專著《普洱茶藝術時代》。2000年成立昆明英華門養(yǎng)茶院,2009年成立勐海英華門茶行,2015年成立云南英華門茶業(yè)有限公司,并先后注冊商標“英華”“英華門”“英華古茶”,申報國家發(fā)明專利鄧氏古法初制、鄧氏五行拼配制茶和鄧氏發(fā)酵技術。首創(chuàng)普洱茶藝術制作及藝術存養(yǎng),2010年開古樹發(fā)酵熟茶之先河,是普洱茶行業(yè)內,“五行拼配制茶”第一人。其英華味普洱古茶,持續(xù)穩(wěn)定,便于追溯,具有甘、凈、潤、活之鮮明特征,不易克隆和仿造。英華門精湛的制茶藝術,得到越來越多愛茶人士的廣泛認可。
普洱茶具有獨特豐富文化內涵
云南茶葉種植面積全國第一、產量第二。僅僅20年左右的時間,普洱茶一飛沖天,受到世人的關注。主要的原因是普洱茶返璞歸真、回歸本性,滋味濃郁,以其原真性和自然感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青睞。
生態(tài)是一個系統,各種生物相生相輔相克從而形成了生態(tài)鏈。云南優(yōu)良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是出好茶最根本的因素,云南的生物多樣性和氣候條件造就了茶的多樣性。云南有700萬畝的茶葉種植面積,超過1000萬的從業(yè)人員(茶農、茶企、茶商),應該把茶產業(yè)作為重要的特色產業(yè)和支柱產業(yè)來著力培育打造。
茶業(yè)多年來一直是云南高原特色農業(yè)中的主要產業(yè)之一,上世紀90年代有一個形象的比喻叫“三片葉子一朵花”,一片是煙草,一片是中藥材,一片就是茶葉,然后是花卉及旅游。這就是相當一段時間云南的對外形象。
我認為,目前人們對普洱茶的認識和茶產業(yè)的發(fā)展還處于初級階段,還是嬰兒期。需要從文化自信的高度重新審視普洱茶,發(fā)展普洱茶,促進整個云茶打造成千億級產業(yè)。
講到文化自信,從陰陽五行到春秋諸子百家,從《道德經》到《茶經》,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通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fā)展,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在構建現代產業(yè)體系方面仍有差距。因此,中國產品要致力提高質量,要把“中國造”這個概念做得越來越好。就茶而言,我們好多人的認識還停留在只是一個商品、一個農產品、一個土特產、一個飲品的層面。但它是有文化內涵的,有藥用價值和保健功效的,在世界三大飲料中比咖啡、可可更生態(tài)、更珍貴,是世界第一飲料,與瓷器、絲綢并稱三大“中國名片”。所以,要振興茶業(yè),讓普洱茶走向世界,最重要的就是樹立和增強文化自信,擴大文化輸出。我相信20年、30年之后,普洱茶文化不僅是在中國,而且會被全球所認知和接受。
我在6年前寫過一本《普洱茶藝術時代》專著,核心觀點是把茶葉從商品的角度提高到文化審美的角度來看待和觀照。我個人覺得,習總書記考察武夷山茶園時提出的“茶文化”概念,應該上升到藝術的、美學的、哲學的層面來理解。
制茶過程供圖
“原料產品化”茶農做假現象亟待改變
現在云茶產業(yè)中一個普遍現象是“原料產品化”,采下來的干毛茶就直接變成產品,國家拿不到稅,只是原料本身,沒有人的因素。我們講“天、地、人”和諧共生共榮,人的因素以后的走向不僅僅是像大益的品牌化、規(guī)?;①Y金化、金融化,更是文化化、藝術化。藝術化就是如何把茶葉做到極致品質,原料只是基礎選材,人的因素是把最好的東西組合、拼配,打造極致的產品。我作為省內“五行制茶”的第一人,一直致力突出人的因素而不僅僅是原料的因素。
云南擁有那么多的古樹資源,如何把它做到最好?不是浪費、破壞古樹茶園,不是小眾化地個人喝一點所謂名山茶。名山是人為的概念,知道的多了、關注得多了就是名山了,還有不少無名的山頭的茶品質可能更好,甚至超過名山。
當下的茶分作幾塊,一個叫大眾化消費,是產業(yè)化的現代化生產;還有一個高品質的藝術品鑒,這是金字塔結構。要讓大眾喝得起健康茶,高端人士喝到最好,最好不意味著價格就是最高。什么是大師?大師就是用合理價位做出最高品質茶的人。這就需要有茶人、有大師出現,云茶缺少制作大師,缺少真正愛茶、懂茶的人!我們一些所謂的大師只是知名度,真正的實際功力不夠。無法想象,缺少大師的產業(yè)會有高品質、高度的發(fā)展。我認為真正的高端品質的普洱茶缺少,時代呼喚制茶藝術的大師,如果沒有大師,我們拿什么走向世界。人們所追捧的薄荷塘、老班章、冰島仍停留在原料階段,這就叫原料產品化,這是現在影響茶產業(yè)高質量發(fā)展存在的最大弊端及瓶頸。
書法供圖
弘揚茶人精神培育制茶大師
首先,茶農、茶企、茶商、消費者四者利益要均衡,茶產業(yè)才會有健康長遠發(fā)展?,F在是茶農利益最大化,茶企、茶商、存在感不在了,消費者直接到山頭買茶。每年一到三四月份整個班章村水泄不通,雖然拉動了一點旅游,但對茶產業(yè)的破壞極大。消費者不相信茶商有好產品,不相信茶商誠信經營,茶企沒有品牌,一些茶農做假他們都相信。高額收益下,茶農難道就不會做假?現在的狀況是消費者逼迫茶農做假,這是近年普洱茶產業(yè)混亂的一個根源。這導致我們缺少茶人精神、制茶大師。
我認為普洱茶的走向應該是培育大師、大師引領的走向。顧景舟的紫砂壺之所以貴,正在于其工匠精神、精品意識的力量和獨特藝術內涵的魅力。請問我們現在的普洱茶產品有多少體現了制茶的思想和個性?能從產品里面喝出大師的思想、境界和格局,這才叫審美。沒有大師和精英團隊的帶動,產業(yè)仍會停留在原料產品化、商品化、飲品化,就是個原料,就是個土特產,怎么能到文化的層面、審美的高度,這與習總書記強調的茶文化意旨相去甚遠。所以,大聲呼喚大師的出現和涌現,這才是今后茶產業(yè)的希望。
第二點,相比日益擴大的消費市場,目前真正懂茶的人太少,熱愛茶文化、掌握茶科技的就更少。要通過教育讓更多消費者真正了解茶、懂茶,興起一個全民飲茶、愛茶的運動,促進市需要好茶、好茶拉動市場的良性發(fā)展,不然很多消費者追求的都是知名度而非品質,玩茶就是玩錢,這就失去飲茶、品茶本身的意義了。品飲價值才是茶的根本,近幾年人為的炒作太過,把茶當作一種金融產品逐利,對整個茶葉市場健康有序和茶產業(yè)持續(xù)發(fā)展產生了消極作用。
對云南來說,要振興普洱茶,教育普及尤為重要。作為一個云南人,你都講不清楚普洱茶,難道讓其他外省人來講?云南人要樹立對普洱茶的自豪感和文化自信,首先真正懂普洱茶,然后去傳播推廣普洱茶。云南應該從中小學開設選修課開始做起,不能僅僅是讓幾位茶學院的教授來講。現在外地人對云南最關注的,已經不是海洛因,也不是大象上街,而是普洱茶。所以,呼吁制茶大師出現是第一步,加大教育普及是第二步。要讓所有云南人都懂得,我們是坐在金山銀山上,要倍加珍惜我們云南的資源,把自己的優(yōu)勢發(fā)揮出來?,F是外省人來把普洱茶做到最好,而云南人自己無動于衷。在勐海,福建、廣東、湖南等省的茶商遠多于云南茶商,云南人基本都是茶農。本土茶企業(yè)越來越少,茶大師出現不了。不能一講普洱茶就是香港、廣東、臺灣,云南只有原料,沒有市場話語權。因此,缺乏自信是目前云南茶產業(yè)最大的堵點、痛點,增強云南人的普洱茶自信,才能補好產業(yè)發(fā)展的最大短板。
展望未來,相信隨著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發(fā)揚光大,“中國制造”“中國創(chuàng)造”越來越好,茶這一中國名片會更好走向世界。建議像足球世界杯一樣,在北京設立四年一屆的中國普洱茶藝術博覽會,擴大普洱茶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在不斷提高中不斷地長大,像推動法蘭西的紅酒莊、蘇格蘭的威士忌那樣推動普洱茶成為世界知名頂級品牌。我們普洱茶具備了生命藝術、時間藝術的稟賦特質,通過一代人兩代人堅守,真正讓普洱茶走向全世界。希望看到20年、30年以后,中國普洱茶與白蘭地、威士忌等齊頭并進,都是全世界最好的精品、最好的奢侈品,最好的藝術品。
提升文化自信擦亮高品質普洱茶品牌
可以自信地說,普洱茶是所有茶類的“味覺終結者”,它獨特的生長環(huán)境、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無可比擬。
怎么樣提高文化自信來擴大我們普洱茶影響力,促進云茶高質量發(fā)展?
云南其實有不少熱愛普洱茶的資深茶人,不是沒有做出好茶來。像我用30來年全心全意做茶,但有很多人理解不了。作為一種愛好,一種嗜好,主動地學的人太少,原因出在市場推廣及普及教育上。作為一個云南人,云南的特色你了解嗎?我們要把特色的東西做成選修課,讓中小學生從小就知道熟悉,從茶角度從小就培養(yǎng)對云南的一種自豪感。在加強基礎教育、職業(yè)教育、專業(yè)教育基礎上擴大到社會教育層面,在全省、在全國乃至世界培養(yǎng)更多真正懂茶的消費者,讓更多的人對普洱茶感興趣,了解它,認識它,品懂普洱茶。
從茶企角度來講,現在很無奈。因為消費者過度追捧名山古茶,追的僅僅是“故事”而不是品質,講的只有偶然而非必然,這也是當下的痛點和困境。茶人茶企要耐得住寂寞,但現在是茶農的知名度更好。大家只認原料不認產品,這就是現在的怪象。茶農、茶商、茶企、消費者四者利益沒有合理分配,所以產業(yè)不能健康發(fā)展。消費者掏錢想買到性價比最好的、品質最高的,但我們提供給消費者的不是這個概念,都是知名度、故事。于是,消費者懵懵懂懂在買東西,不理性,認不得,被不懂裝懂的某些茶山牽著鼻子走,只會聽別人說的,自己沒說服自己心甘情愿地買。茶商呢,缺乏忠誠度,今天賣這個品牌,明天賣那個,就是只管賺錢迎合消費者,缺乏專業(yè)性、鑒別力和對產品的忠誠度。生產企業(yè)同樣存在這個問題,沒有制茶大師,為了生存不斷壓縮成本,越壓縮成本越做不出好的東西。各種競爭是同時的,走低端的同樣也在打價格戰(zhàn),茶企進入了一個怪圈,所有產品都要找團隊營銷。但除了大益、瀾滄古茶,其他企業(yè)談不上形成成熟的營銷體系。現在名山爆炒確實讓茶農受益,但茶農也只有5%較好,還有不通路走不到的地方,好茶也無人問津。
鄉(xiāng)村振興,要靠我們所有茶企的接續(xù)努力,要靠茶區(qū)各級“村官”的帶領,而不是靠幾個名山頭來拉動。要把云南所有的茶山都炒成名山,這個過程太漫長。應該在鼓勵茶企做出更多品質至上的好品牌的同時,嘗試探索發(fā)展有茶鄉(xiāng)村實施“一村一品”,做出更多原產地產品、形成鄉(xiāng)村品牌,因地制宜建立一批初制所、精制所,大力發(fā)展集體經濟,發(fā)揮茶農的主體作用,帶領全村人民靠茶致富。
一個產業(yè)要做強做大持續(xù)發(fā)展,形成成熟的市場,必須在整個產業(yè)鏈上要有合理的利益分配?,F在我們云南人賣普洱茶還不如省外如廣東、福建。銷售拉動生產,銷售起不來,不少企業(yè)難以維持,云南不少茶企目前都處在一種生存舉步維艱的狀態(tài)。只有是鄉(xiāng)村、企業(yè)、茶山、茶消費者全鏈條的健康發(fā)展,才能稱得上的真正的持續(xù)發(fā)展。
我痛心的是,現在我們不少生產者都不是愛茶而是愛錢,不注重品質和產業(yè),沒有更好的產品貢獻給消費者,不看長遠發(fā)展只顧當下的利益,沒有提供高品質的茶讓人們美好生活的愿望得到滿足,茶企需要好好反思和檢討。
即便是中高端消費者,也存在兩個問題,一是自己對普洱茶的理解認識不夠,相應的茶文化普及提高也不夠;二是他們有足夠的消費能力,但是買不到最好的茶,信息不對稱,產業(yè)行業(yè)協會沒有制定標準給他們,他們自己很難懂。所以建議云南省政府組建普洱品鑒專家委員會,匯聚各方面專家和消費者代表,通過開展品鑒活動不斷地讓更多的消費者提高水平,提高全社會的品鑒能力,讓好產品有好市場。
茶企一定要明白,一個企業(yè)的核心價值在哪里?不是領幾個客戶去名山頭逛一圈買原料,不斷炒作名山,而是要宣傳你自己,打造你自己的核心技術、品牌價值、企業(yè)文化。所有的企業(yè),致力追求的都是不可代取代的品質特點和風格。就茶而言,你的味道是什么,讓人一喝就喝到你的風格、特點,這就是價值核心。云南茶企普遍缺乏自我,失去自我,希望不要跟風,市場瞬息萬變,企業(yè)只有堅持做好自己,才會做出屬于自己的“味道”。
作為地方來講,勐海味、普洱味、臨滄味講的是大的格局,從企業(yè)來講,也要追求自身獨特的滋味,沉淀下來思考如何做好自己。只有更多的企業(yè)味道形成,普洱茶產業(yè)才會真正興旺,也才能讓廣大消費者有更多、更好的選擇,以各自個性鮮明的味道共攘普洱茶的豐富多彩。但不要跑出普洱茶核心去做另類的東西,如綠茶化、黃茶化,那樣會影響普洱茶的后期存放,失去普洱茶的核心魅力。
真正的茶人得懂茶,不是只懂得一個區(qū)域的茶,要把視野放大,把云南的好茶都利用好、打造好。
來源:云南網 記者 王永剛